導讀:當我們說到如何取悅消費者時,大部分人可以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:“提高消費者的利益,降低消費者的成本”—如果消費者能夠付出更低的成本買到更好的東西,他們自然就會選擇你的商品。看這篇文章,你會懂得為什么很多公司靠“單品爆款”取得了成功。
當你走進了街邊的一個小餐廳,只想快速解決一頓飯?!梆I了,來個蓋澆飯吧!”老板說到,順勢遞給我一張菜單,上面寫著:
“茄子炒肉蓋澆飯 ¥ 13西葫蘆炒肉蓋澆飯 ¥ 13青椒炒蛋蓋澆飯 ¥ 13木耳炒肉蓋澆飯 ¥ 14番茄炒蛋蓋澆飯 ¥ 13青菜炒肉蓋澆飯 ¥ 13土豆牛肉蓋澆飯 ¥ 13白菜炒肉蓋澆飯 ¥ 13洋蔥炒肉蓋澆飯 ¥ 13紅燒雞塊蓋澆飯 ¥ 16蔥爆牛肉蓋澆飯 ¥ 15蔥爆羊肉蓋澆飯......(如下圖)
......
看了這個例子,我想你就知道為什么很多公司靠“單品爆款”取得了成功。比如“做一類精品手機”而不是“機海戰(zhàn)術”。然而,大部分公司仍然覺得“多即是好”,給消費者提供無數(shù)種選擇。
這些公司在開發(fā)產(chǎn)品時糾結什么是最好的選擇,最終發(fā)現(xiàn)難以決定。因此最后把這個“艱難的決定”留給了它的消費者,從而造就了復雜的產(chǎn)品線和五花八門的顏色。這些公司還認為這“賦予了消費者自由”,而實際上這只不過剝奪了他們的大腦,讓消費者選擇的過程變成“痛苦的過程”。
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:
研究人員擺出一系列昂貴的果醬,并向消費者提供試吃機會,同時發(fā)給每個人折扣券,讓他們可以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買到果醬。
實驗分為2組,一組有6款果醬,另一組有24款果醬,全部都可以任意購買。
最后研究者發(fā)現(xiàn),在提供6款果醬的組中,有30%的試吃消費者選擇了購買;而在提供24款果醬的組中,只有3%的人最終選擇了購買。
為什么呢?
因為更少的選擇意味著更低的決策成本。在6款果醬的組中,消費者只需要比較6種口味并迅速通過排除法就可以做出判斷,決定自己究竟買哪一種。
但是在24款果醬的組中,消費者總想“下一款是不是比這一款好一點?”,總想做出“最優(yōu)決定”,結果在比較完24款果醬之前,他們就消耗了大量的大腦精力。最后出于節(jié)約精力的需要,他們索性放棄了購買。
對這些消費者來說,費力做決定的痛苦已經(jīng)超過了購物所能買到的“好心情”。而且,選項太多反而讓最后那個被選中的商品魅力大減—我們總在想“沒選上的那一款是不是更好一些”,這讓我們越來越懷疑自己的決定,甚至最后退貨了事。
你需要降低消費者的成本
當我們說到如何取悅消費者時,大部分人可以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:“提高消費者的利益,降低消費者的成本”—如果消費者能夠付出更低的成本買到更好的東西,他們自然就會選擇你的商品。
這句話的確沒錯,但是在過去,我們把“成本”簡單地等同了“價格”,但是實際上,消費者為購買一個產(chǎn)品付出的成本遠遠不止于價格。為了使用一個產(chǎn)品,消費者付出的成本可能有:一筆錢(價格)、一個決定(仔細比較各種商品)、付出購買行為(跑去購買或者跑去拿快遞等)、一次學習(學會怎么使用)。
這些消費者成本所對應的產(chǎn)品屬性是:價格、選擇便利、購買便利、易用性。
這些產(chǎn)品屬性又對應的營銷策略是:降價促銷、減少品類、渠道策略(比如線下是多開店,線上是物流、支付體系等)、提高易用性。
在過去的商業(yè)策略中,我們一直倡導“價格為王”、“渠道為王”,最近也一直說“通過交互設計提高易用性”,但是很少有企業(yè)真正做到減少消費者的“選擇成本”。
那么如何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呢?至少有這些做法:
一、減少選擇,限制你的消費者
大量的研究證明,如果消費者面臨的選擇需要經(jīng)過權衡才能確定,并且選項之間相互沖突(選了A就不會選B),那么所有選項的吸引力都會明顯降低。
因為選擇是如此耗費精力,所有人們往往會盡一切所能規(guī)避做決定。研究者給一組醫(yī)生看一個骨關節(jié)炎男士的病例,讓醫(yī)生們決定是開一種新藥還是轉給專家治療,大約75%的醫(yī)生決定開藥。
而讓另一組醫(yī)生決定是在兩種新藥中選一種來開,還是轉給專家治療,超過50%的醫(yī)生選擇了轉給專家治療—對藥品多了一個選擇,讓他們自動地開始規(guī)避決定。
正是因為人類權衡利弊的過程如此之痛苦,因此你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你消費者的選擇,減少產(chǎn)品的型號和種類。比如優(yōu)衣庫通過定位基本款而取得巨大成功,去年單是一款Heattech內衣就賣了1.2億件。
在社會生活中,人類也通過增加限制而提升幸福感。比如婚姻,婚姻讓你失去了不斷選擇性伴侶和精神伴侶的機會,但是讓你不經(jīng)過選擇就可以輕松得到異性帶來的價值。宗教限制了你無數(shù)的行為,但是通過讓你的生活更有規(guī)律而讓你生活更好。
二、直接告訴消費者:你應該做什么
即使本來應該由對方?jīng)Q定的東西,你也需要提供一個指示,以降低別人的選擇成本。
前幾天我參加了一個“募集捐款”的實驗,一開始募捐者說:“我們正在為騰訊慈善募集捐款,希望你能夠捐一些錢,不論多少都可以,讓我們可以幫助那些先天疾病的兒童”,結果很多人猶猶豫豫或者沒有捐款。
到后來我們改變了說辭:“希望你能夠捐出10塊錢,幫助那些先天疾病的兒童”,結果大家的捐款意愿顯著增加了,而且很多人捐的不止10塊錢。
為什么呢?
當你只說“捐一些錢”的時候,對方的內心需要經(jīng)過一些衡量:“我需要捐多少才算是合適的?1塊?10塊?還是100?”這個內心的衡量相當耗費精力,很多人就在這個耗費精力的過程中最終索性不捐了。
但是如果加一個“捐10塊錢”的指示,大部分人就可以不用思考,直接從錢包中掏出10元錢,并且迅速可以回到自己剛剛正在進行的工作中,整個過程不需要耗費太大精力。
所以,如果你想讓別人付出一個行為,最好加一個“明確的指示”,讓別人減少選擇成本,從而可以“毫無顧忌”地做某件事。
三、不要迷戀不靠譜的“市場調查”
如果你做一個大型的市場調查,問消費者想要多樣化的選擇還是想要單一的產(chǎn)品,那么得到的答案肯定是—產(chǎn)品型號越多越好。但是這并不代表這是他們內心真正想要的,因為人經(jīng)常高估自己對“差異化”的需求。
在一個實驗中,研究者讓一組人每天為第二天挑選食物,并記錄他們每天的選擇;同時讓第二組人為下周挑選食物,并記錄他們選擇。
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只需要為第二天選食物的人列的食譜幾乎都是類似的(假設你喜歡土豆,那么你幾乎每次為第二天挑選的東西里都有土豆)。
但是另一組需要為下周挑選食物的人,卻在食譜上出現(xiàn)了巨大的差異。比如即使他們喜歡土豆,但是往往只會在周一計劃上寫上土豆,他們想當然認為自己未來一周肯定喜歡每天不同的東西。
所以,消費者往往傾向于認為自己總喜歡新潮產(chǎn)品和不同的口味,但是這種預計往往是不準確的,作為營銷人員不可輕信。
四、只提供一個“最好的選擇”
如果你想通過促銷折扣吸引眼球并且增加銷量、清理庫存,最好的方法往往并不是所有產(chǎn)品全線促銷,而是同一品類內只提供一個“最好的選擇”(比如很大的折扣)。
比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當一組產(chǎn)品中的某個產(chǎn)品打折后,消費者顯著提高了購買意愿;但是如果3款同類產(chǎn)品同時打折,消費者對3款打折產(chǎn)品加起來的購買意愿都不到原來一款產(chǎn)品的三分之一。
消費者往往在某個類別中選一個最好的。但是如果你同時提供好幾個最好的,會讓他們本來很簡單的購買行為(“買那個打折的”)變得如此復雜而且需要權衡(“打折的3個到底哪個好?”)。在權衡的過程中,他們的興趣逐漸消失了。
五、定制消費者需求
可是,消費者的需求就是如此多樣,每個人想要的東西就是不一樣,怎么辦?
是的,消費者的需求是多樣的,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你需要把所有選擇的過程仍給消費者,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是“選擇的結果”而不是“選擇的過程”。
實際上,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你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,同時又減少他們的選擇成本。比如各種網(wǎng)站上著名的“猜你喜歡”的功能—基于過去的用戶數(shù)據(jù),預測這個用戶可能會喜歡什么。而不是把一堆東西推送給他,讓他自己做選擇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更多精品內容關注我們微信--- 微號推 !
微號推
Id: weihaotui
或通過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進行關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