騰訊的公益油畫刷屏了。
H5刷屏很難,公益刷屏更難,更重要的是,這次分享是有門檻的,要花1元錢買張油畫,是「付費分享」。
所以這波刷屏,真的水平很高,對我的觸動也很大,從中能看到對人性的至深「體悟」。
其實公益類的H5,我們見過不少了。一般是這樣的:
1)有一群人,生活如何困頓(很多照片)
2)我們準備做什么(送禮物OR捐錢)
3)捐錢OR分享到朋友圈
這也是一般慈善節(jié)目、廣告的固定套路。
但騰訊這次全部圍繞著畫作。至于這些人的生活境遇多不容易,只字未提。為什么?
難道悲慘不是捐贈的前提嗎?
我們看兩個case。
a. 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——蘇明娟
當時攝影師海龍跑了十幾個村莊,選中了她,理由就是這雙眼鏡:清澈,純凈,透露著對讀書的渴望。
b. 汶川地震可樂男孩
汶川地震,一名少年被救出后說:“叔叔,我要喝可樂,要冰凍的”。瞬間成為全國知名的可樂男孩。
體悟到了嗎?
打動人心的,不是悲慘,是悲慘中的希望。
比如貧困中渴望的大眼睛;天災里樂觀的要可樂;自閉癥/精神障礙仍然畫出的漂亮畫作。
苦難會被同情,但苦難中的堅強和樂觀,會被尊重。
所以,這個H5的核心,是畫,而且是畫的很棒的畫,是油畫。
畫作越棒,越能和環(huán)境行程強烈的反差。選擇油畫,是因為油畫最為濃烈,情感最飽滿,形成的反差最大。
這種反差,才是最打動人心的。
所以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人們的評論基本圍繞著「畫的好」、「樂觀」這兩個點。
選擇油畫作為H5和核心和媒介,非常聰明。
但僅僅是這樣還不夠。因為即便是以畫作為中心的產(chǎn)品,也有不少,比如各類眾籌:
包括這次H5背后的眾籌:
同樣以畫為媒介,效果差很多,為什么?
明明這類眾籌里,有更多、更細致的故事,還能獲取實體畫。
是因為門檻高嗎?畢竟獲得實體畫最少要捐幾十塊。那么假設我們將H5平移到公益網(wǎng)站中,可以捐1元,獲得1張油畫圖片呢(高清大圖直接發(fā)郵箱)?
恐怕效果還是很一般。所以問題的關鍵到底在哪兒?
在于產(chǎn)品的環(huán)境——朋友圈。
朋友圈是中國最大的社交圈,朋友圈可以分享。
所以,表面上的捐助行為,本質上是社交行為。人們購買的也不是油畫,而是朋友圈的一次分享。
企業(yè)家、明星做慈善,很重要的一點理由就是塑造個人形象。普通人也一樣。
但曬什么呢?總不能也曬捐款數(shù)字吧,1塊2塊的,沒法曬。這次H5給了完美答案——曬油畫。
1元,我們買的是油畫,也是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熱愛。
因此我們必須要分享,才能完成自我的表達,完成社交場上的形象塑造。
淺層「他們很可憐,還畫的這么棒」
中層「為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點贊」
深層「我也在(要) 積極樂觀的生活」
如果不需要花1元錢,完全免費呢?
效果會變差。付費是儀式,也是成本。都花了1塊錢了,沒理由不分享。我捐了1塊錢,我分享的理直氣壯!
所以這次H5從參與到分享的漏斗,可能接近100%。
但如果放到2年前,付費1元未必是好主意。因為知識付費還沒起來,付費習慣還沒養(yǎng)成。
根據(jù)大環(huán)境選擇合適的交互形式,是運營的基本功。
總結:
一個H5要爆發(fā),關鍵在于2個數(shù)字。
第一是單個用戶朋友圈里有多少人看到后會參與,可以稱為參與率;第二是參與后多大概率會分享,可以稱為分享率。
參與率×分享率>1,爆發(fā)
騰訊的H5,聰明的選取了油畫作為核心和媒介,以付費1元為參與方式,幫助用戶打造「熱愛生命、富有同情心」的個人形象,保證了足夠的參與率,分享率又接近100%,最終達成了爆發(fā)。
這就是本次H5刷屏的全部秘密。做出這種H5,需要對人性的至身體悟。
最后,我知道不少人在懟騰訊公益,說他們的畫并非出自自閉癥之手。吃飽了撐的!能讓這么多人產(chǎn)生捐助行為,為慈善增添這么多增量用戶,不是很棒的事情嗎?
騰訊公益做過不少H5,都采用當年流行樣式,做的也都很棒。放幾個出來,大家欣賞下。(二維碼來自 H5-share.com)
15年隨著吳亦凡H5爆火的「模擬手機型」
高逼格懸疑類H5